本网武都讯(通讯员 张虎伟 边冯军)近年来,武都区鱼龙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任务来抓,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大力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原草莓、羊肚菌、香菇等带贫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新型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马铃薯是鱼龙镇传统优势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以来,为了有效降低疫情对群众经营性收入的影响,鱼龙镇抢抓春耕生产最佳时节,积极协调调运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物资,确保马铃薯种植不误农时。积极与区农技中心衔接,为峃沟村、林里村、瓦房里村等村调运马铃薯籽70吨。目前,全镇6000亩马铃薯全部种植到位,预计产量9000吨、产值达1440万元。
武都素有中国“红芪之乡”之称,作为“米仓”红芪的核心种植区——鱼龙镇,近年来将中药材发展作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作用,依托合作社,结合“145”产业发展模式,鼓励群众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截止当前,全镇传统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6800亩,其中黄芪8600亩、红芪8200亩、当归5000亩、党参3500亩、其他小杂药1500亩。同时,大力支持草川坝村丰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探索种植穿龙薯蓣,拓展药材种植种类,降低药农种植风险;支持瓦房里村永红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开展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大红袍花椒”作为武都区另一张响亮的地域名片,近年来在全国调味品市场上一直占有一席地位,它持续攀高的价格优势也让全镇适宜种植花椒的村社群众信心十足。为了鼓励支持群众发展花椒产业,自2016年以来,鱼龙镇与区林草局积极协调,持续为适宜花椒栽植的韩家山、宁家山、仓头山、冯家山村、小庄头、刘家湾、许家湾、麻家湾、阴湾里、秋林坪、林里、刘家桥、小张家、李家庄、柏家沟等15个村调运花椒苗,并与区人社局衔接,举办花椒管护技术培训班9场次,参训人员达1800余人次。今年以来,鱼龙镇与区林草局协调支持李家庄村、麻家湾村、仓头山村进一步壮大花椒产业,调运优质花椒嫁接苗10万株。截止当前,鱼龙镇花椒栽植面积已达18000余亩,已有11000余亩挂果,花椒产业已成为栽植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为了破解传统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不高的瓶颈制约,2019年,鱼龙镇在上尹家村通过土地流转,建成3座占地7.8亩的农业种植日光温室,探索草莓种植产业,带贫8户8人,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鱼龙镇还紧抓藜麦发展机遇,流转上尹家村26户群众土地42亩,试验发展藜麦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发展酸菜加工、松子加工扶贫车间,有效解决高原山野菜、松塔销售难的问题。积极探索羊肚菌、香菇、木兰头等周期短、当年能见效的“短频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劳务输转历来是鱼龙镇的支柱产业,也是贫困人口短期内脱贫奔小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近年来,为了增强群众就业竞争力,由“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鱼龙镇根据群众培训意愿,对接市场需求,与区人社局等部门衔接,开展劳务品牌培训65场次4300余人次,把“用得上、能管用”的实用技术立体式的送到了贫困群众手上,通过劳务输转,每年有8300余人次外出在省内外务工。同时,为了将疫情对劳务输转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鱼龙镇强化政策宣传,摸清就业需求,准确发布招工信息,引导协助群众外出务工,截至当前,鱼龙镇已有2500余人顺利外出返岗复工。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