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宕昌县兴化乡把异地搬迁和产业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举措来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产业扶贫组织形式,规范运营村办合作社,培育发展“五小产业”,走出了一条村党组织引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推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近日,记者来到兴化乡郭家庄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看到,在与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河之隔的的良恭河北岸,座落着一排排崭新整齐的小洋楼,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给人以祥和温暖的感觉。平展宽阔的巷道中,停着一辆蔬菜大篷车,旁边围满了选购新鲜蔬菜的群众。
在一户户村民的房屋前,都开辟了一块小菜园。小菜园里覆盖地膜,种上了蔬菜,周围则搭起了钢管架,栽植上了葡萄树苗。每家的房屋后整齐有序地搭起了一排鸡笼,鸡笼放满了大小不一的鸡苗。在房屋间的空地上,铺着壮观整齐的地膜,村民也种上了蔬菜。
年过半百的韩玉龙是一名老党员,家有4口人,原来居住在2.5公里外的韩阳坡社,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妻子在家干一些家务,儿子、女子在外务工。去年9月最早搬到安置点后,村里安排他在郭家庄村七星黑猪加工扶贫车间务工,月收入2700多元,前段时间乡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入户走访,鼓励群众发展“五小”产业,他积极响应、踊跃报名,除了种蔬菜外、还领养了50只鸡苗,对今后的脱贫充满了信心。
“论起这坝里和山上的条件相比,真的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条件好多了,包括这个生活条件和住房条件各方面都好多了。现在屋后养鸡,房前种菜,这相当于给我们解决一半的生活了,感谢党和政府。”韩玉龙高兴地说。
黄佐桃是尚家湾村堡子梁社村民,从偏远的高山搬迁到郭家庄安置点居住,圆了自己下山的梦想。“以前住的房子,破烂、漏雨的那一种,现在住的房子暨宽敞又亮堂,比以前好多了。现在交通方便,上厕所方便,吃水也方便。”黄佐桃抱着孩子给栽植的葡萄苗浇水后,又到屋后喂鸡,满心欢喜。
郭家庄村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郭家庄村韩阳坡社、韩阴坡社和尚家湾村社53户群众,实现3个社53户贫困户挪穷窝、拔穷根。
为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解决搬得出、稳得住的问题,兴化乡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扶贫车间+电商+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在安置点旁建成七星黑猪加工扶贫车间1个,发展黑猪养殖、加工、冷藏、销售,为贫困群众提供务工就业门路,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乡村党组织抢抓政策机遇,根据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五小”产业规划方案,多点发力打造特色产业。目前,发展小庭院、小家禽等“五小产业”贫困群众有70户,共发放鸡苗1950 只,新建小菜园120多块。
兴化乡党委副书记余晓昌说,“我们以户为单位,根据群众实际情况发放青年鸡苗,每户最多养鸡50只。每只鸡的成本是35元,喂养2个月后就可以出栏,以80元的价格销售,除去饲料费用,一只鸡能赚到25元,预计户均收入1000多元。加上自种蔬菜,节省买菜钱,实际增收可到2000元。”
郭省峰是兴化乡郭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直思考着群众搬迁后的增收问题。“为了能够让他们稳定的增收,我们首先新建了村办合作社腊肉加工扶贫车间,还有就是居住的这个地方,在房前屋后发展五小产业,就是养鸡、种菜、种葡萄树。再一个就是种植香菇,进行香菇大棚的建设,我们正在修建。其次就是养猪场,我们村办合作社要形成一个产业链,通过自己养猪,自己屠宰,再进行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郭省峰说。
在发展“五小产业”的同时,兴化乡规划建设郭家庄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计划新建大棚80座,发展香菇种植。基地建设平整场地后,已搭起全部棚架,预计“五一”节后即可调运投放香菇菌棒。黑猪养殖场也已开工建设,建起圈舍60间,计划养猪300头。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利用群众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块,帮助易地扶贫搬迁户、村内插花安置户和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三类”对象搭建鸡舍,修建小菜园,发展“五小”产业,主要从根本上解决五十几户群众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这个问题,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这个目标。”兴化乡党委书记王炜说。 (刘治学 王晓勇)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