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武都讯 通讯员 田倩 有人说,乡愁是故乡门前的一颗老树,是山涧流出的一抹清泉,是母亲手下的几样小菜,也是孩提时嬉戏的那间老院,对于鱼龙镇的群众来说乡愁里一定还有一碗酸辣劲道的洋芋搅团和底蕴深厚的高山戏。
今年以来,武都区鱼龙镇观音坝村按照“铭记历史,留住乡愁”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民俗文化,以“鱼龙有戏、生态康养”和“有山有水、留住乡愁”的目标定位,推动“颜值气质兼修”,将村史馆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相结合,为乡村文明实践增添活力。
走进鱼龙镇观音坝村村史馆,充满历史韵味的农业生产工具、锈迹斑驳的煤油灯、手摇式落地缝纫机等,让人仿佛坐上了时光隧道。
这座5月才开始正式筹建村史馆,设在观音坝村卫生室旧址内,展馆室内面积50㎡,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满屋子都是人们曾经生活的缩影。过去的书籍、字画、影像资料,使用过的家用衣柜、面具、泥塑……这个集农耕、民俗、器具于一体的展览馆,用一件件带着农村记忆的老物件,复原并传承了祖辈们“一手掌犁,一手挥鞭赶牛”的劳动记忆。这些老物件不仅详细记述了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变的历史脉络,也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农闲的时候带着孩子来转上一圈,让他们多了解过去的岁月,看看老一辈吃过的苦,记住这里就是咱的根。”前来参观村史馆的村民本跟利感慨万千。
如果说留住乡村根脉、见证时代变迁是村史馆的基本功能,那么承载主题教育,则是村史馆与时代精神的交汇点。
观音坝村以村史馆为契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不断丰富馆藏内容、内涵,以党建为引领,组织村干部、“五老”人员、青年学生和有特长的党员群众,轮流担任村史馆讲解员,确保讲活历史、讲出感情、讲起干劲。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高山戏业余剧团,积极组织文艺演出,角色大多以三国时期的武将为原型,每个演员都戴独特的面具、特定的服饰,《三英战吕布》《斩貂蝉》《斩蔡瑁》等剧目已较成熟。
观音坝村村支书本海军说:“我们在村史馆建设中,不搞照搬复制,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强迫命令,确保少花钱、多办事。村史馆就像是观音坝的一部奋斗史,记录了观音坝从过去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百业兴旺,凝聚了历代人的心血,也激励着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要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以史为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观音坝村将把村史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通过“讲、评、帮、乐、庆”等多种形式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史馆真正成为传承民俗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阵地”,成为凝聚人心的“加油站”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