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市州快报 > 陇南市

武都区 老道班精神;山脚下的那个“家”

时间:2022-09-08 00:04:00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赵小春点击:

中国甘肃在线武都讯(通讯员 刘杰灵)武都地处甘肃东南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始于先秦,西汉置郡,唐改阶州,民国设县。境内有米仓山、白龙江,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错、泥石流频发,交通闭塞。山大沟深,是武都山区真实写照,公路发展缓慢,长期停留在路窄、坡陡、弯急、人背、畜驮,道路不畅,运输不便,交通落后的状况,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nEO_IMG_微信图片_20220907164654.jpg

“上了安化镇西侧,周围绵延数百里,横断秦岭、大巴山,山体呈圆锥形,绵延起伏好似一座座囤米的粮仓,故此命名。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几个大盘旋,数个小盘旋,盘来旋往,盘盘递升……这是原略武公路(现G345线)米仓山路段,是古人“走府下川”的必经之路。1956年“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建成武都至康县公路,1957年底建成略武公路,1996年江武公路改建,对武都至米仓山路段重新改建,形成了现今G345线米仓山段基本路况,自此“走府”再次迈入快车道。几十年前这里一到晴天尘土飞扬,到了雨天泥泞难行,夏季水毁严重,冬季冰雪封路。养路工人前一天填的车辙,第二天遇承重卡车经过就又被碾压得分崩离析,加之整个山路都是在爬坡,车轮一打滑,就挖出一个大坑,养路工人只好日复一日地反复填补坑槽。春夏季节天气晴朗的时候,一阵风过后,漫天灰尘瞬间让衣服变了颜色,一天下来,嗓子里始终充斥着泥土的味道。

现如今,沥青路面代替了砂石路,道路宽广、路面平整,当地居民“行路难”问题已被彻底解决。立足于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打造的米仓红石林景区已成为当地居民及周边县乡群众周末、假期休闲娱乐、观光旅游、感受田园风光的最佳去处。春天踏青,夏天避暑,秋天观露,冬天赏雪,远离城市喧嚣,看青山绿水、晨光晚霞、月下池塘,听幽林鸟语,赏百亩花海,体验独特乡野风情。来来往往的车辆、形形色色的游客已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道起如今之便利交通,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集体,它就是“安化道班”。

nEO_IMG_微信图片_20220907164703.jpg

坐落在深山脚下的道班

1964年6月,安化道班静静地坐落在了米仓山脚下,承担着原“江武路”马街至米仓山14km砂砾路面养护任务,当时所养的公路被人们称为“土油路”“像碾麦子的场一样平整”。
道班成立之初仅有养护职工10人,养护的14公里全是砂石路,养护工具只有铁锨、洋镐、小翻斗。夏季清水毁,用人力车拉泥拉土,如遇大石头,用大锤钢钎,或用撬杠,再有更大者,则用钢钎、大锤打眼子,装雷管、炸药,放炮炸烂清掉。冬季是一年当中最忙碌的季节,打冰防滑,撒沙子清理路面冰块,确保过往车辆安全通行;步行到十几公里外的司家坝河滩挖砂子,装车拉到路上卸下堆放成长方形,形成一条线。饿了就吃干馍、渴了就喝河里的水,一个个脸庞冻得通红,眉毛结上了冰霜,手脚长满了冻疮。

nEO_IMG_微信图片_20220907164721.jpg

“家”一样的道班

那时的安化道班,不仅是马街至米仓山14km道路的守护所,在过往行人和司机看来更是一个温暖“家”。每逢雨天、冰雪天,道路上时常有车辆发生熄火、爬不上坡、抛锚……养路工人帮着摇车、垫块石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卡车抛锚,到了晚上司机无处可去,道班就成了“收容所”,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围坐在道班,烤火取暖,熬过漫漫长夜。
安化道班院里还有一口水井,清澈甘甜,源源不断。行人每每经过此处都要驻足补充水分,车辆也会停下来进行“补给”以确保有充足的冷水冷却发动机刹车。每每于此,道班工人便十分热情地接待,将他们的开水壶灌满,为车辆加满水。

一来二往,养护工人就和司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缘分”,开卡车的老司机经常在看到道班工人的时候停下来,递根烟,嘘寒问暖,或者让他们免费搭车到山脚下的县城买菜。有时道班工人没时间下山买菜,过往的司机也会捎带点新鲜蔬菜、米面什么的给他们。

时光荏苒,情怀不变

   岁月更迭,万物变迁,如今砂路变成了油路,低等级公路变成了高等级公路,铁锨洋镐养护变成了机械化养护,原先砖瓦建成的道班变为了“花园式”养管站,实施公寓化管理,建立了图书室、娱乐室……为优化养护资源配置,发挥养护机具功效,安化道班也同平套养管站、石坪作业组、马营作业组一起整合为“马街养管站”,承担着G345线、S208线等多条路段,共计113.158公里的公路日常养护和应急保畅工作。一切都在变化,但唯有一样亘古不变,他就是“以道班为家,以道路为业”的浓浓公路情。

“出满勤、干满点,礼拜日加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放下了镢头,又拿起了铁铣,日复一日,年度一年,天天干的都是一样的工作。经常徒步行走调查路况,从安化路段起,到甘泉路段止,用脚板走12公里,用3米直尺丈量病害,然后逐个用笔详细记录下来,一年要穿烂四五双球鞋,对于12公里公路状况和每一处病害我都熟记于心、滚瓜烂熟。”退休职工王建宝回忆着自己的公路生活,老人已七十高龄,为公路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的青春,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印记,满布老茧粗糙的双手是他为公路辛勤一生的见证。像王建宝同志一样的公路人还有很多,他们虽年岁已高,白发苍苍,但仍不忘自己作为一名公路人的担当。希望自己的孙子成为一名公路人,一家三代为公路事业发展做奉献;每天准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看着来往的公路养护车辆……

那些顶烈日、冒风雨、淋阴雨、战严寒、艰苦奋斗的日子深深烙印在了他们心中,成为了他们一生最宝贵的记忆。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