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西和讯(通讯员 张旭晖 李娟)西北有句俗语说:“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西和县就位于素有陇南小江南之称的陇南市北端,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起伏平缓,土质肥沃,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4℃,平均无霜期183天,平均日照期为1842小时,年均降水量为533毫米,素有“宝贝的复杂地带”和“中国半夏之乡”之称,产业特色鲜明。截至目前,今年全县生猪存栏7.9万头、出栏13.4万头,肉牛存栏1.52万头、出栏0.6万头,肉羊存栏2.82万只、出栏1.97万只,鸡存栏89.5万只、出栏79.2万只,中蜂饲养量3.5万箱;累计建成养殖场(合作社)385家,其中规模以上养殖场(合作社)46家,直接带动8000多户农户通过发展畜牧产业实现增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以上。
近年来,西和县围绕“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体要求,制定了《西和县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畜牧养殖“12531”增量行动,着力构建“543”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不断在“主体培育、标准生产、良种繁育”上夯基础,在“疫病防控、绿色发展、安全监管”上守底线,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作风建设”上强保障,全力推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现代化畜牧业发展之路。
着力培育规模养殖主体。西和县坚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探索建立“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要素有效整合。以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强标准化管理,带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今年,通过中央、省市推进乡村振兴衔接等资金以项目扶持的方式对养殖场(合作社)进行规范提升,着力实现小群体大规模扩张,截至目前,建成位于卢河镇山岔村的康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洛峪镇古塘村的西和县华弘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峪镇西和县牧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万头以上生猪养殖示范点5家,建成位于石堡镇刘庄村的西和县增辉秦川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和县兴隆镇下川村的西和县成舟养殖专业合作社、西峪镇下寨村的西和县全民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百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点23家,建成位于六巷乡下巷村的海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十里镇红岭村的西和县防红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稍峪镇史山村的西和县国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万只以上养鸡示范点18家。
着力健全产业发展链条。西和县着眼于补齐良种化程度低、链条不完善等产业发展短板,在石堡、兴隆、马元、十里、何坝等乡镇建成黄牛冻配点4个,省级良种湖羊繁育场1处,能繁母猪存栏500头以上的仔猪繁育场3处;积极组织畜牧养殖专业技术骨干赴甘肃省家畜繁育改良管理站学习肉牛冻配技术,加强黄牛冻配、养殖、防疫等技术培训,畜禽良种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粮改饲,每年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紫花苜蓿等饲草1万亩以上、青贮3万吨以上,有效保障牛羊草食畜产业发展饲草需求。
着力做实动物疫病防控。西和县按照“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疫病防控目标,全面落实“双轨、三包、两挂钩”防疫工作责任制,对散养户采取集中免疫与月月补针相结合、规模养殖场采取程序化免疫的方式,持续加强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截至目前,今年累计免疫畜禽136万头(只)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应免密度达到100%,抗体检测合格率在80%以上。同时,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科技特派员蹲点服务养殖场、示范点机制,开展高级职称以上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和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对接帮扶产业示范点活动,长期化培训养殖合作社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
着力推进种养循环产业。西和县根据自身县域情况,制定了《西和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2-2025年)》,大力推广“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中药材种植”产业利益联结链条,探索建立养殖场(户)畜禽粪污处理、收集、运输、施肥管理体系及模式,引导辖区150多家养殖场(合作社)与中药材种植者签订畜禽粪污消纳协议,将畜禽粪污通过堆肥发酵等方式处理后直接用于半夏、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形成种养循环绿色产业。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县畜禽粪污产生量约38.15万吨,资源化利用量为31.5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57%。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