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两当讯(通讯员:王雪梅)远眺两当县左家乡,各种各样的“蘑菇”已成为这里独特的风景。
左家乡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近年来,该乡紧紧围绕“一乡一业、富民增收”的发展愿景,把握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定位,依托地理、资源、气候优势,按照“一园多点”产业布局,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手,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全链条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一朵蘑菇,相继接“二”连“三”,全力推进“蘑力小乡”建设。
做强一产扩规模
走进左家乡食用菌产业园,放眼望去,不论是在露天地里还是大棚里,一排排、一垛垛菌棒整齐摆放,上面顶着鲜嫩的菌菇,一簇簇的无比惹人喜爱,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看着眼前的一幕,这个食用菌种植基地更像是个“聚宝盆”,承载着大家增收致富的希望。
目前,辖区内现有专业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2家(黄波省级龙头企业、智农县级龙头企业)、合作社4家,有标准化食用菌栽培大棚200座,连栋温室3栋。主要按照统一规划建棚、统一菌种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销售的建园工作思路,带动周边群众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断丰富品种,不断扩大规模。2023年,全乡发展食用菌450万袋。
“我平时要照顾家,现在我在黄波公司这采摘香菇,每天可以挣到100元左右,在家门口务工,谢谢公司让我们增加了一份收入。”正在基地忙活的当地村民杨五香说。
据黄波公司的管理人员石红霞介绍,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就近接收当地村民进入基地务工,还带动了周边乡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发展食用菌产业大户15户,实现劳务收入400余万元,务工人员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做精二产增效益
走进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2360平方的冷库、干品分拣包装间、智能化养菌室和流水线的菌棒生产车间,引进了自动装袋机、自动分拣机、自动接菌机、高效灭菌炉、冷藏运输车等设备,改变了传统小作坊种植模式,较往年每座标准菌棚可增加年收入10000元。该公司主要以香菇、木耳、平菇、羊肚菌等多种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培训、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公司下设生产部、菌种研发部、销售部、电商部,所生产的产品目前发往广东、北京、上海、香港、武汉、郑州、江西等地,在西安、兰州、银川等城市设立了直营店,可年生产栽培菌棒300万袋,销售菌棒800万袋,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菌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确保菌种供应。公司还创建了陇南市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系统,确保了食品安全,2016年2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距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不远处,就是太平场食用菌种植基地,由高利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该合作社种植食用菌50万袋,吸纳5户农户入股,购置了自动装袋闸口一体机、高温灭菌柜、灭菌锅炉、烘干房、冷库。为了充分利用大棚,提高生产效率,结合实情,挑选不同特性的菌菇品种,科学合理安排生长周期,通过分季节出菇,将“春、冬”两季出菇变为全年“四季出菇”,鲜菇周年生产、全年供应,着力提高了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下一步,左家乡将通过引进的贵州思淼菌业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初步可实现年生产1000万袋以上袋料香菇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产品研发等,打造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食用菌大数据智能化装备产业园,做精二产。
做活三产添活力
在做强一产、做精二产的基础上,左家乡还依托食用菌产业发展,加快打造“蘑力小乡”,增添发展活力。
蘑菇形状的摆件、香菇模样的垃圾桶、彩色蘑菇造型的垃圾房,还有沿途经过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走进左家乡大庄村,入眼所见,处处可见“蘑菇”。
近年来,左家乡充分挖掘食用菌生产、生活、生态、菌业文化,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基础,以融入食用菌元素为主题,深度融合生产示范、采摘体验、初精加工、科普教育、食用菌美食等项目,精心规划建设一个集菌业文化长廊、菌业文化广场、菌业文化展厅为一体的综合性菌业文化交流中心,研发了香菇脆、香菇酱、菌汤包等特色产品,打造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蘑力小乡”,实现“产业融合、强业富民”。
如今,左家乡食用菌产业园区“一园多点”产业布局已整体呈现,不同品种的食用菌种植正在不断推广,菌干品、菌汤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集旅游采摘、科普教育、直播带货等为一体的“蘑力小乡”建设初见成效,已成为群众近郊游打卡的好去处,也是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