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魂,文以铸之。”对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既是印记,更是精髓和灵魂。近年来,武都区文化工作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日益丰富;非遗传承有序推进;文物保护不断加强;旅游经济不断增长;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坚持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文化建设基础,武都区持续发力,全面加强并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同时,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部分村社精心规划并建起了小型文化广场,为广大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目前,已顺利完成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其中,有1个文化站被评定为一级站,4个被评为二级站,9个被评为三级站。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武都区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为后续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日益丰富
武都区将“三抓三促”行动的着力点与文艺创作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与“重大节庆”契机,创作了书法、乐曲、舞蹈、小品等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如“三下乡”“戏曲乡村”“文艺演出进景区”等,圆满完成216场演出任务,向群众送出400余幅书画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切实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非遗传承有序推进
武都区始终将非遗保护与传承视为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投身非遗申报和非遗基地创建工作。目前,已成功斩获国家级保护项目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保护项目达到11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9人;市级保护项目多达33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0人;区级保护项目更是增至110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达135人。精心组织开展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培训会2次,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吸引了多达1000人次参与,有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大力推进非遗文化创新发展,针对新编大型高山戏《花椒红了》,全面完成文本修改、唱腔设计等关键工作,为古老非遗注入新活力,让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文物保护不断加强
武都区始终将文物保护视为文化传承的关键任务,积极主动争取文物保护项目。通过精心梳理、严格筛选,向省、市文物部门上报了4个极具价值的文物保护项目立项计划。福津广严院消防工程不仅成功立项,其方案编制也顺利通过省文物局评审。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0%。同时,万象洞碑刻题记安防工程项目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将对加强文物安全防护发挥重要作用,让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
旅游经济不断增长
2024年,武都区文旅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91.94万人次,同比增长56.82%;全年旅游花费52.16亿元,同比增长91.53%。景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郭家文化大院和陇南文化院馆研学体验景区全力冲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陇南茶文化博物馆也在积极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预计12月底完成评审。枫林小舍已完成国家甲级旅游民宿终评,品质得到高度认可。在旅游配套建设方面,武都区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已成功创建区级旅游民宿8家、农家乐12家、农家餐馆42家,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62.1万元,助力乡村旅游从业者提升服务品质。同时,旅游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新注册旅行社6家,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出行选择和更优质的旅游服务,进一步推动武都区文旅产业迈向新高度。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万象景区建设项目以国家4A级景区万象洞为核心,将姚寨沟、千坝草原、橄榄新城等多个旅游板块串联起来,全力打造一个集溶洞景观、高山草原、生态山水、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文旅康养综合体,大力推动城景融合发展,构建“朝九晚武”的特色产业模式。该景区共有24个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16亿元。目前,裕河大景区、五马童话小镇、郭家文化大院展陈布展项目、赵钱坝游客服务中心、裕河枫林小舍民宿等5个单体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也为整个景区后续发展筑牢基础,助力武都区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
以“文”聚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武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得益彰。如今,武都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当地的独特魅力,享受到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还将文化建设转化为无形资源与重要发展环境,使之成为城市最靓丽的名片,推动武都在新时代发展中熠熠生辉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