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徽县讯(通讯员 马育江)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一约四会”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徽县永宁镇在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白喜事、项目建设及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作用,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培育了良好的民风乡风。
村规民约,“约”出好民风
“要表率行,尊老爱幼有德性;要有责任,修桥补路泽后人;要宽待人,弘德扬善挂在心;要讲卫生,人居环境整治行……”走进徽县永宁镇岳王村,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墙面上色彩鲜艳的文化彩绘与这春日美景相得益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处处彰显着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
“以前出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一脚泥一脚水,出行极为不便。2023年村上实施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对村上路进行了重新硬化,修了排水渠,新建了广场,墙上绘制了鲜艳的彩绘,环境面貌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谈起村上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韩旭红介绍说:“我们村变化这么大,环境这么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村规民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村规。
一份好的村规民约,会让一个村焕发新气象。永宁镇岳王村通过修村规、定民约、树新风的方式,“约”出了良好的村容村貌,“约”出了移风易俗新风尚,更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
岳王村通过村规民约,“约”出了基层治理新模式,是永宁镇发挥村规民约在引领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徽县永宁镇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结合村情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将村风民俗、邻里关系、环境卫生、乡村建设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率先遵循,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营造“我参与、我制定、我承诺、我执行”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教育,成为乡村文明的“传播者”和移风易俗的“代言人”,夯实基层群众共治共管共享的思想根基。”
村民议事会,“议”出好思路
因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此前,青山村青崖社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巷道亮化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等都不够完善,造成社里环境差。
如何解决农村环境整治中的这些“硬骨头”“老大难”问题,村上犯起了愁。
为此,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会议、“民事直说”等听取群众意见。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开展整治工作,通过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动员群众让土让地、拓宽道路、修建文化广场、种植花草,通过不懈努力使青崖社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文化广场已经成为群众的活动中心,大家不仅会在这里开展文娱活动,也会在这里召开村民会议、“民事直说”会,为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场所。”青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平介绍道。
谈及村里的变化,正在家门前晒太阳的独居老人,他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村里环境差,没有文化广场,我们老人活动也不方便。现在可不一样啦,自从村里实施项目建设,广场也有了,环境变美了,我们住着舒心。党把我们老百姓关心的好啊!”
“民生问题村民提,解决问题村民议”。近年来,徽县永宁镇坚持把“村民议事会”、“民事直说”会作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渠道,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定”的原则,如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村级公共权力事项以及惠民资金申请等便民服务事项,村“两委”与群众坐在一起,共同商议,群策群力,进一步拉近了干群关系,有力促进了干群之间互相信任,切实提升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
红白理事会,“理”出好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改变农村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
多年来,农村普遍存在陋习的根源是讲排场、比阔气,表现形式是大操大办、浪费财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
“过去,家里有婚丧嫁娶不摆上几桌,用好烟好酒搞招待的话,就觉得没面子。村里办酒席,总是相互攀比,谁家排场大,谁家礼金高,‘人情债’有点背不动,送少了觉得丢面子,送多了压力太大,”一位村民说。
“为摒弃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各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不定期召开会议,如有村民要办理红白事等,理事会成员上门对办理红白事的期限、规模、饭菜标准等内容进行宣传,村民都熟知了婚丧嫁娶的操作规定,家家户户有什么事都会主动到红白理事会报备,一切从简,形成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新风尚。”该镇宣传委员、政府副镇长蒲栋介绍说。
“我们村上的红白理事会,成员是由村子中有威望、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群众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组成,”一位在村上工作20多年的村干部说:“现在好了,谁家有红白事,都愿意找红白理事会帮忙,在红白理事会的协助下,对彩礼、礼金、酒席规模等都作了新规定,并提倡喜事新办、白事简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搞攀比的风气也不多见了,让大家的负担轻了许多。”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徽县永宁镇把红白理事会作为‘破除红白陋习、弘扬文明新风’的新载体,通过制定红白理事会制度、加强榜样引领等方式创新移风易俗方法路径,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和“积分制”管理的增减事项,提升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在全镇范围内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婚闹,使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道德评议会,“评”出好典型
“今年村上的‘好媳妇’评选我投小赵一票,她的公公婆婆今年都70多岁,两个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腿脚也不灵活,丈夫外出务工,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大小事都由她打理,既要照管家里的田地,还要无微不至的照顾两个老人和小孩,一直任劳任怨、从无怨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说着,另一位年轻的村民代表也高喊,我也投赵姨一票。
眼前的这一幕,是发生在永宁镇张沟村道德评议会现场,村民代表们正在对榜样评选活动、移风易俗工作等内容进行发言,道德评议会成员还邀请了“好媳妇”代表为大家带来自己的好家风故事,这样的道德评议会也在永宁镇其它村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村上每年都会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家庭”等评选活动,主要是为了发挥他们典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家庭成员将优良家风家教代代传承,以实际行动引领更多家庭更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张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代平说,“通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挖掘和选树身边典型进行广泛传播,号召每一位村民用实际行动弘扬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将高尚品德继续发扬下去,让户户显文明,时时有和美。”
“弘扬优良家风,建设文明乡风”。近年来,徽县永宁镇以“道德评议会”为平台,结合“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身边的好人好事,表彰身边的先进典型,形成“树典型、立标杆、学榜样”的良好风气,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育文明乡风,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了文明之花遍地开、和谐新风扑面来的良好局面。
推行禁毒赌会,“禁”出好环境
“毒品危害非常大,大家要远离;现在毒品有了很多新“外衣”,出门在外要保护好自己;赌博危害大,请自觉远离赌博......”
为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的识毒、防毒、拒毒、拒赌意识和参与禁毒斗争的能力,永宁镇各村成立了村“两委”干部、党员、组长和懂法律、有威望的村民代表组成禁毒禁赌会,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定期开展禁毒禁赌宣传活动。
“大家都检查仔细点,不要放过一处隐患点,不认识的把手机拿上,找到图片认真比对。”
防毒反毒,人人有责。在开展禁毒禁赌宣传活动的基础上,各村组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每季度开展村级禁种铲毒搜山踏查行动,向周边群众宣传森林草原防火以及毒品危害等相关知识,使群众了解毒品的危害性,增强拒毒、防毒、识毒的意识和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举报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让“种毒违法、种毒必铲、种毒必究”的观念深入人心,增强全民禁毒禁赌意识,营造人人禁毒禁赌、人人拒毒拒赌的社会氛围。
“认识毒赌危害,构建和谐生活”。徽县永宁镇通过集中宣传+实地走访的形式,以“宣传一个群众,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为目标,使广大群众对毒赌危害有了更直观的印象,以点带面辐射全镇上下,进一步提高全镇群众禁毒拒赌意识,增强群众抵制毒品诱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领社会市场新风向。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