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华亭讯 华亭市素有“煤城瓷都”之称,是甘肃唯一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的县级市,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全国十三个产煤基地、西北三大产煤基地之一。千年瓷都安口窑、根植民间的曲子戏,都是华亭享誉陇上的名片。
关山东麓,汭河上游,孟台道班坐落于此,此道班是当时平凉地区52个道班中海拔最高的一个,因其管辖的关山路段是泾甘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但又蜿蜒曲折、崎岖不平,因此孟台道班也是条件最差、工作强度最高的一个道班。
70年代时,孟台道班的养路工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7:30统一从道班步行至养护路段,一整天的时间里,每个人只有兜里的一个馍和组织统一发放的一壶水,下午六点下班则要统一步行回到道班。道班的宿舍里都是土炕,寒冬腊月里也没有统一的大衣,只有一个防止铁锨磨破裤子才发放的护膝。
文革刚结束,关山的砂路都是大坑,下雨下雪经常塌方,工人们没有养护机械,只有洋镐、簸箕、铁锨、扫帚这些简陋的养护工具和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养护着每一寸公路。回忆起70年代的道班生活,赵世英老班长说:“那时候真是艰苦,八个钟头一个班,一天只挣一块三,虽然吃的是黄面,住的是土炕,但组织上对工人们都很关心,人心是齐的,干活也就没那么累了。”
90年代的孟台道班有养路工二十几人,女职工八九人,据赵班长回忆,还有张生贵、张占明、兰旭升等几任班长,泾甘公路也由砂路扩建成油路,谈起道班的变化,他滔滔不绝,最大的感触就是:学习条件变好了,单位开展的“扫盲行动”让职工们识得了更多字,每天都能学习到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职工们变得更“专业”了;伙食变好了,每月都有一顿肉改善生活;住宿条件变好了,土炕变成了统一的床铺和被褥;出行方便了,出行方式也由原来的“11路”变为蹦蹦车、拖拉机;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总段为职工们配备了乒乓球桌、羽毛球拍,还有一台太阳能发电的14寸黑白电视机,大家看上了电视,了解到山外的世界。
“孟台大会战”是老班长赵世英这一代养路工的养路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光。在每年冬季时,变冬闲为冬忙,在缺钱少人没机械、冬天异常寒冷的境况下,全段养路职工集中在孟台道班,住草铺,吃大锅饭,靠着架子车、铁锹、洋镐和勤劳的双手,抵御严寒,处置病害、削弯取直,自力更生地改造公路,而且一干就是三个月,直到过年也回不了家。那时,他们这一代养路工吃尽了苦头,石头砸烂了脚,怕耽搁时间,只能用火柴盒上的磷条、黄蒿和细黄土结合的土方法简单包扎止血;砂路变成了油路,有人在炒拌沥青料时,过度劳累晕倒在地,他背起比自己高一截的职工一口气跑3里路及时送医;因长期过度劳累,晕倒在养护一线,输液治疗时,依然放心不下工作……一幕幕情景交融的动人场面,展现出了一个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公路人形象”。
时过境迁,如今的孟台道班已与秋叶庙、马峡、店峡及神峪道班合并为华亭养管站,职工们的出行工具从最初的步行到90年代的蹦蹦车、拖拉机变成如今可以遮风挡雨、舒适安全的依维柯通勤车,养护机械多式多样,铣刨机、翻斗车、动力站、洒水车、切割机、翻斗车、吹风机、洒油车、摊铺机、压路机等应有尽有,养路工们的劳动强度也日渐减小。孟台道班虽已消失,但孟台道班老一辈公路人“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感染着新一代青年养路人,冬季防滑保畅、春秋油路修补、夏秋防汛防灾、抢修水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奉献,只为心中最纯粹的责任与热爱。“社会变得越来越好,现在的公路养护工作大部分都靠机械完成,你们都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知识分子,一定要将老一辈公路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传承下去,为国家、为社会、为咱们的公路事业做出你们最大的贡献”,赵世英老班长叮嘱道。
老一辈公路人是公路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扎根基层道班,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了人民出行的“幸福指数”,用洋镐和铁锨在公路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新时代的公路人,要大力弘扬“八棵树精神”、“两路精神”,领会老一辈公路人的公路情怀,把现阶段我段打造的“关山路虹”文化品牌擦得更亮,让公路精神代代相传,为服务华亭乃至平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我们公路人的贡献。
华亭公路段供稿:刘艺旸、付媛媛
视频策划:孙宝治 马宇驰
导演:赵东珠
视频制作:韩乐 李文兰 秦天伟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