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崇信讯(通讯员:臧宇光 朱雪艳)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文明实践如同一支灵动的画笔,在崇信的广袤土地上精心勾勒,描绘出一幅幅和美乡村的崭新图景。崇信县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强化阵地建设、深耕理论宣讲、优化服务效能以及注重宣传引导等多维度举措,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处处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强化阵地建设,构建文明实践“聚集地”
木林乡金龙村村民高兴地说:“现在没事就来这儿看书、打球,不仅自己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还能和乡亲们聚在一起聊聊天,感觉邻里关系比以前更亲近了,生活也有意思多了。”崇信县紧紧围绕党群服务中心,着力打造贴近群众生活的文明实践阵地,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木林乡金龙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了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锦屏镇则另辟蹊径,通过绘制文化墙的方式,将传统美德与村规民约直观地展现出来,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明熏陶。全县已成功建成46个省市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形成了多元化的阵地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明氛围,促进了乡村和谐发展,获得群众的广泛好评。
深耕理论宣讲,增强文明实践“传播力”
柏树镇张大爷激动地说:“以前那些合作社政策、新的农业技术啥的,看着文件一头雾水,现在志愿者坐在咱身边,用咱老百姓自己的方言讲,还举身边的例子,一听就明白,太实用了!”依托“三抓三促”行动,崇信县创新推出“板凳课堂”“一刻钟课堂”等微宣讲形式,将理论政策以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方式送到田间地头和百姓身边。在“三下乡”活动中,不仅有理论政策的宣讲,还有中国好人发起的文明倡议,以及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将婚俗改革等重要理念融入其中,深受群众喜爱。东街社区的“家风家训”主题宣讲,通过情景剧等形式,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累计覆盖群众超过3.5万人次。一位参与活动的大妈笑着说:“看了那个《彩礼风波》的情景剧,再听了宣讲,才明白彩礼不是衡量婚姻的标准,好的家风才是家庭幸福的关键,这样的活动多来点!”
优化服务效能,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
崇信县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出一系列精准服务举措。“微心愿墙”实现了困难群众与帮扶力量的精准对接,为群众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技能培训到田间”以及黄寨镇红牛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为村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途径,实现了顾家与赚钱两不误;“三下乡”活动中的义诊、送春联等服务,更是从健康关怀和文化生活等方面,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负责西街社区“微心愿墙”工作的干部小李表示:“看到居民们通过‘微心愿墙’实现了自己的需求,解决了生活难题,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了,也更有动力继续做好服务工作。”黄寨镇发展红牛产业的负责人说:“能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这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事,以后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更多产业发展路径,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崇信县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同时,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文明实践注入了新活力,赢得基层干部的积极肯定与大力支持。
注重宣传引导,发挥文明实践“影响力”
崇信县通过树立榜样和完善制度,双管齐下推动移风易俗。锦屏镇梁坡村红白理事会将婚丧简办纳入村规民约,村民积极响应,王粉琴嫁女返还彩礼的行为成为全县典范。全县评选出的“崇信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榜样,通过巡回宣讲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了乡风的积极转变。同时,“文明积分超市”的设立,以奖励机制引导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等文明活动,使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崖窑村负责人感慨:“现在通过这些举措,村里攀比彩礼的风气没了,家庭矛盾也少了,大家更注重家庭幸福和文明素养的提升。像‘文明积分超市’让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村子干净漂亮了,村民生活得也更舒心,作为村干部,看到这些变化,觉得工作特别有意义。”崇信县通过榜样引领和制度约束,有效推动了移风易俗,改善了乡村风气,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和乡村的整体形象,获得基层干部的高度认可与全力配合。
崇信县以文明实践为纽带,将“硬设施”与“软服务”紧密结合,让文明新风从“墙上”走进“心里”,绘就了一幅乡风淳、产业兴、环境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未来,崇信县将继续深化文明实践,不断探索创新,让文明之光照亮乡村发展的每一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