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崇信讯(撰稿人:崇信县融媒体中心 朱双双)仲春的清晨,天色刚蒙蒙亮,柏树镇的田间地头便已人头攒动。农户们成群结队,正忙着捡拾地间的旧农膜。家住柏树镇闫湾村的村民闫红丽高兴地说:“拿5斤旧农膜就能换1斤新农膜,既能清理田地,又能省下买农膜的钱,这笔账太划算了!”
据悉,目前崇信县6个乡镇已设立12个废旧农膜回收点,以每公斤8毛钱的价格回收村民手中的废旧农膜,据统计目前累计回收量已超300吨,成功将白色污染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动力。
“过去,地里的废旧地膜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导致土地营养成分下降,影响来年耕种。如今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农业垃圾问题,自己又得到了实惠。”黄寨镇白新庄村种植大户张海亮边将装满车厢的废旧农膜送到回收站介绍道。
据了解,崇信县是最早推行废旧农膜治理政策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崇信县借助省级示范县建设项目,积极调配资金和人员,不断总结废旧农膜治理的经验,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机制。全县设立了12个废旧农膜回收网点,这些网点相互连接,形成了一张全面覆盖的回收网络 ,有力推动了废旧农膜的治理工作。
崇信县木林乡采用“田间兑换”的方式,直接把新农膜拉到田间地头,换取农户手中的旧农膜,既提高了农膜回收率,又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新窑镇则把兑换点打造成科普课堂,技术人员现场向村民传授科学铺地膜的方法,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锦屏镇赵湾村68岁的老农朱可信带领村民,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环保奇妙融合,利用三根铁摇把和一块条板凳,通过传统绞车工艺,把废旧地膜变成了结实耐用的麻花绳。
同时,崇信县还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废旧农膜治理责任体系,实行“谁生产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回收”的闭环管理模式。农业部门建立了覆盖6个乡镇的电子台账,对168吨加厚地膜进行质量追踪。同时开创“网格化回收”模式,让乡村干部化身环保网格员,借助村里的大喇叭和微信群,将环保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
此外,还引入第三方企业,崇信县还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今年以来,全县农膜回收率较上一年提高了28%,土壤里的残膜量降至每平方公里13公斤以下。随着40吨再生颗粒投入塑料制品生产,崇信县的生态治理已形成“回收-加工-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崇信县新窑镇戚家川村村民李更新算了一笔“生态账”说道:“废旧农膜回收每亩地至少能省下30元农膜钱,粮食产量可增加5%,环境整治费用降低60%,这对我们农民来说这些变化带来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近年来,崇信县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生态治理重点工程,通过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让"白色污染"变身绿色发展资源。在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下,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投诉量下降82%,农田重现沃土本色,废旧农膜回收产业链更带动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提升。
如今走进崇信乡村,机械化作业队与村民巡田队伍相映成趣,回收的农膜经过加工变身市政管道、塑料颗粒等产品,真正串起了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金链条"。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