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在线武都讯(通讯员 侯小勇)国列贫困县、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片区县区、全省连片贫困县区、全省深度贫困县区,这些都是陇南市武都区的贫困标签——贫困程度之深、脱贫难度之大、扶贫成本之高,是武都区直面的特殊区情。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都区干部群众响鼓重锤,尽锐出战,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回首过往,武都区累计退出贫困村310个,减贫14.75万人,2019年底剩余9个贫困村,剩余贫困人口732户241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5%。
近年来,武都区把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8年5月,村民杨三木舟一家搬进了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开起了小卖部。忙碌间隙,他不时眺望着巍巍大山,半山上的旧房子在氤氲雾气里若隐若现。杨三木舟说:“做梦也想不到,我们会搬到坝里,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坪垭村是坪垭藏族乡原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半山地区,交通不便,居住环境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易地扶贫搬迁,圆了许多像杨三木舟一样的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一年前,杨三木舟和村民一起还住在山上,现如今已搬下山来,过上了坝里人的生活。为了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2015年,市、区两级正式做出了实施坪垭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决策,投资4.69亿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点,该项目于2018年全面完成,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同样惠及了武都区蒲池乡乱鞍子村的村民苟来庆,苟来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8月,他告别了居住多年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我们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作物单一的贫困山区搬到两水镇。想想山上破旧的老房子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再看看客厅、厨房、卫生间等设备齐全的楼房,真是天壤之别,就是做梦也梦不到会过上这样的好生活。”苟来庆这样说。
“十三五”期间,武都区按照省、市要求,精准确定搬迁改造对象,抢抓建设进度,加强规划监管,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截至目前,武都区共实施搬迁3915户1654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56户8148人,非建档立卡户2059户8400人。涉及坪垭、蒲池、马营、龙凤、琵琶、洛塘等18个乡镇80个行政村135个自然社,新建集中安置点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资完成率、竣工率和入住率均达到100%。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国家对异地扶贫搬迁的要求,也是对搬迁贫困户的承诺。如何让搬迁群众致富,劳动力输转是一时之计,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才是着眼长远的关键。武都区坪垭藏族乡群众现今已搬进了新房,党委、政府又谋产业、办工厂,村边也建起了扶贫车间,为坪垭新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坪垭藏族乡异地搬迁点,一座全新的厂房紧挨着村民们的藏式新居而建,这是坪垭万盛合作联社与扬州市龙力士有限公司合资联办的扶贫车间——陇南市莲华兆瑞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走进车间厂房,里面机器轰鸣,全自动现代化的生产线前坐满了产业工人。扶贫车间专业设计定制生产销售宾馆酒店一次性洗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服装、鞋帽、毛绒玩具等产品。
这里新招录的工人都是本地的精准脱贫户,首批50名员工已完成了在江苏的学习培训,新招聘员工260名,有了这个扶贫车间,大家不用再背井离乡到远方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养家。“我们家有两口人,我和老父亲。因为需要照顾家里的老父亲,所以我不能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出门打工挣钱。现在家门口建了这样一个很好的企业,我可以在这里上班,可以照顾老父亲,如果以后成家了,还可以照顾妻子和孩子,我感到很高兴。”藏族小伙曲玉青说。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扶贫车间”逐渐成为贫困群众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由过去单一的给钱给物等输血式扶贫,到现在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实现就近就业,扶贫车间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也增强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仅要让贫困群众能“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彻彻底底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
据了解,武都区在建设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同时,还在安置点附近配套建成39个扶贫车间;开发生态护林、环卫保洁、道路养护、地质灾害预警等7724个公益性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