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陇西郡、南安郡,置渭州(治襄武),并改内陶县为武阳县。开皇十年(590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陇西县名之始),与襄武县同属渭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渭州,又设陇西郡(仍治襄武),领5县,今陇西境有襄武、陇西、渭源三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治襄武。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仍置陇西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渭州建置,陇西郡隶属渭州,并在渭州增设中都督府,郡治、州治、府治均在襄武县。
五代十国时期,今陇西境地被吐蕃占据,建置无考。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以襄武县旧城址建古渭砦。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升古渭砦为通远军。元祐五年(1090年),设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以古渭砦为县城。崇宁三年(1104年),改通远军为巩州,州治陇西。
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设巩昌府(后改为巩昌路),并置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均治陇西。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改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至元九年(1272年),设巩昌路府,隶属陕西四川行省。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陇右诸州提刑按察使司,治巩昌。至元二十一年(1283年),设巩昌等处行工部。至此,巩昌成为今甘肃省兰州以东,包括陕西5县、四川4县广大地区的军政中心。
明朝仍在陇西设巩昌府,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后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设巩昌卫指挥使司(军制)。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设分守陇右道,治陇西。
清初,巩昌府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右两布政使司移设巩昌,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4府9州28县。同年,陕西按察使司增设按察使一员,驻巩昌。康熙六年(1667年),陕西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改巩昌布政使司和巩昌按察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和甘肃按察使司,移治兰州。从此,陕甘分省。巩昌府由陕西行省划归甘肃省,陇右道由秦州移驻巩昌。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甘肃省分设7道,巩昌府隶于兰州道。
中华民国2年(1913年)裁撤巩昌府,陇西县隶属兰山道。民国16年(1927年),陇西县直辖于省政府。民国25年(1936年),陇西县划归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13日,成立陇西县人民政府,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5月,陇西县划归天水专区。1956年初,陇西县改属定西专区。1958年12月,将渭源县并入陇西县(1961年12月划出)。2003年12月,定西地区撤地设市,陇西县属定西市。
全县海拔1612—2778米,年均气温7.7℃,日照时数2292小时,降雨量445.8毫米,无霜期146天,属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今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龙宫”的雄伟建筑。称其为官者,不但规模大,而且规格也高于庙,为上、中、下三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主祭堂上悬挂“陇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在一心村庙儿巷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厚达十几米,当地人称“瓦渣坡”。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