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旅游资讯

西夏王朝的皇家寺院---张掖大佛寺

时间:2016-02-02 10:36:10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明绿度母造像

  大佛寺正殿大门

  张掖大佛寺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涅槃卧佛像而得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昔日西夏王朝的皇家寺院,大佛寺的格局和其他寺院相比,自有不凡之处。

  在河西走廊上,有两座古城都与历史上神秘且短暂的西夏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座是武威,历史上是西夏王朝的陪都,另外一座与西夏王朝休戚相关的古城就是张掖。

  提到张掖,除了脱口而出的自然景观五彩丹霞以外,还有一处就是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大佛寺。

  说到张掖大佛寺,人们大多知道在寺内有一尊体态极大的卧佛,它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却不知,这座位于张掖城西南隅的大佛寺,也和西夏王朝有着密切的关联。大佛寺地处张掖,也恰好位于河西走廊的中心点,是丝绸之路南线、北线、中线等线路的汇合点。自古,地理位置就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祁连山脉,黑河流经,湿地筑城,都是张掖独特而优越的自然环境。当年,西夏王朝在现今的银川定都,将武威作为陪都,把土地肥沃、农牧业条件优良的张掖作为了军需大本营,在这里,西夏王朝修建了一座皇家寺院,成为了今天唯一保存完整的西夏寺院。除此之外,大佛寺还拥有亚洲第一大室内泥塑卧佛,以及保存最完整的孤本般若金经而在佛教界以“三绝”闻名遐迩。

  临近年关,街道上已是浓浓的新年气氛。虽然位于城区内,但是,当记者到达大佛寺时,“闹中取静”便是最直接的感受。

  踏上台阶,一步步走进大佛寺。穿过寺院大门,院内的景象便一览无余。正殿端坐于寺院正中,两边皆是不同年代的古建筑。在正殿两侧的古树上,挂满了人们前来敬香祈福的红绳。给寒冷冬日里威严的大佛寺,带来了一丝暖意。

  这座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大佛寺,占地约23000平方米,距现在已经有900多年了。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时,有位叫嵬咩的国师,一日静坐,听到附近有丝竹声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嵬咩就发誓愿,历时五年建成大佛寺。因而就地建起了这座坐东面西的佛殿。

  而关于大佛寺的名称,历史上也曾几度更改。初建寺院,大佛寺初名“迦叶如来寺”,后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而又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或卧佛寺。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而之所以得名大佛寺,皆是因为“寺大、殿大、佛大”,而被老百姓习惯称为“大佛寺”。久而久之,“大佛寺”因形象顺口而流传至今。

  张掖古称甘州,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就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陪都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作为昔日西夏王朝的皇家寺院,大佛寺的格局和其他寺院相比,自有不凡之处。

  土塔与藏经殿

  大佛寺内的山门牌坊

  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有牌楼、钟楼、前后山门、大佛殿、观音殿、天王殿、藏经殿、土塔等九座建筑,充分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寺院。大佛寺即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庙,因而建筑风格为宫廷官式。

  穿过牌楼式的山门,香火的青烟在大殿前袅袅升起、腾空,空气中松柏的清香扑鼻而来。循着丝丝缕缕的青烟,便来到了供奉着世界上最大卧佛的正殿前。

  站在大殿内部的不同位置观察,大佛的神态表情都不一样。看似双眼微睁,若欲呼喊实则已然涅槃

  大佛寺的正殿,是国内最大的古代佛教殿堂。只是站在大殿门前,便已然感受到了大殿的高大姿态。那么大殿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来了解一组数据,大殿分两层,高33米,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占地总面积1770平方米。按照标准篮球场420平方米的面积来算,只是大佛寺的正殿,面积就相当于4个标准篮球场。

  规模如此宏大,在16世纪时寺内可容纳四五千人同时朝拜。

  但是大殿的建筑却不乏精美之妙。细观大殿外景,殿顶用青筒瓦覆盖,殿周围绕廊。大殿造型结构与故宫太和殿极为相似,殿宇巍峨壮观,斗拱交错有致、翘翼展张欲飞,曲线优美、雄浑威严;平面构架工整规范,空间组合变换多端。给人以既潇洒自然、又庄重深沉,既鲜明真切、又朦胧空灵之感。

  在这些木制建筑之上,还雕刻有精美的纹饰。你看,在大殿檐下的额枋处,就有龙、虎、狮、象等图案;大殿的殿门之上,各类奇花异草、楹联篆刻,即使历经900多年,还依旧保留完整,五彩的颜色也依稀可以辨认,足可以看出当年雕刻之精美,富丽之堂皇。

  观此景象,让记者不禁好奇,经过千百年风吹日晒、严寒酷暑的大佛寺,究竟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并且是如此的完整与精美?

  细细想来,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张掖地处稍偏,除了早年间的战争,一直都是水草丰美,战乱较少的大后方。二是,河西走廊是佛教东渐的必经之路和重要节点,周围百姓因为信仰,对大佛寺加以保护。三是,张掖地处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镇,自古就是中西交汇,民风开化,思想先进之地,自然明白大佛寺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古刹大佛寺与西夏、元朝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了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世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南宋末年,宋恭宗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被大佛寺的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吸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金粉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藏经殿内的菩萨造像

  这些传闻,不见经传,是真是假,至今是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座皇家寺院,在历史上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大佛寺《西游记》壁画猪八戒的形象与吴承恩所写的完全不同,这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正式进入大殿,光线瞬间变暗,习惯了室外明亮的阳光,此时此刻,眼前一片漆黑。袭来的是更加冰凉的寒意,殿内的气温更低了。在逐渐适应了殿内的光线之后,大佛就出现在了记者眼前。

  第一眼便是震惊。

  这尊卧佛如此之巨大:在大殿正中1.2米高的佛坛之上,卧佛安然酣睡,佛身长35米,肩宽7.5米,耳长约4米,脚长5.2米。仰头望之,造像金妆彩绘,面庞贴金,头枕莲台,面西侧身而卧,双眼半闭,嘴唇微启,造像丰满端秀,姿态怡静安详。胸前饰斗大“卐”字符号,梵文寓意“吉祥海云相”。卧佛首足处塑大梵天、帝释天立像各一尊,女身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

  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是何等庞大。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大殿门前的楹联在此时此刻用来真的最为恰当。站在大殿内部的不同位置观察,大佛的神态表情都不一样。看似双眼微睁,若欲呼喊实则已然涅槃。

  如此巨大的卧佛,在当时生产水平远不如现今的西夏,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完成的呢?

  大佛属于木胎泥塑的佛像,相传,当时嵬咩独创了这种木胎泥塑的工艺。先是将大佛的造像框架用木头拼接完成,再以泥塑之外形,而内中空。一是为了减轻大佛的重量,二是在中空的大佛体内,还藏有经书与珍宝。

  大佛背面为十大弟子举哀塑像,殿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群像。

  环绕大殿一周,十八罗汉整组的造像造型精美,线条流畅,神态自然,端庄祥和,栩栩如生。其中,“降龙罗汉不降龙”就是这十八罗汉当中最为独特的降龙罗汉。只见降龙罗汉位于大殿北侧最后,手执绳索,望向斜上方,顺着他的目光,在大殿上空,有一条五爪金龙盘踞于悬梁之上。五爪之龙谓之天子,大佛寺是西夏王朝的皇家寺院,因而这条金龙象征的正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既是皇帝,哪有被罗汉降服之理,因而,在大佛寺内的降龙罗汉“不降龙”。

  大殿之内,除了卧佛以外,还有一个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那就是大佛正后方的壁画。

  《山海经》和《西游记》是壁画的内容。其中,尤以《西游记》的故事最为生动与奇特。虽然大殿内光线极暗,但是在手电筒微弱的光圈内,还是可以清晰地看见。壁画是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壁画中,唐僧坐于白龙马之上,沙僧牵着马,孙悟空一路游手好闲、消极怠工,而猪八戒却成为了四人中最勤勤恳恳的一个。帮师傅化缘取水、身兼探路先锋,一路挑着重担,有勇有谋,形象与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中完全不同,这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原来啊,这壁画并非是按照吴承恩的《西游记》所作,算算年代,壁画的成画时间,要比吴承恩写作的时间早了300多年。那么,为什么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形象有了如此巨大的不同呢?这就要联系历史上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来细究一下张掖这片土地之上的地名了。

  直到现今,在张掖,很多地方的地名都与《西游记》中的地名完全相同或相似,其中,猪八戒在跟随唐僧西天取经之前就是在高老庄娶亲成家的。这个高老庄,就在张掖。因而,在研究壁画的学者中,有了一种有趣的假设:猪八戒娶了张掖的姑娘,便是张掖的女婿了。大佛寺就在张掖,而猪八戒作为张掖的女婿,自然是与张掖人一样勤劳善良,那么,在绘制壁画的时候,猪八戒的形象就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有了180度的转变。

  行到此处,说到善良勤劳的张掖人,有一位就和大佛寺息息相关。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依旧金光闪闪,彰显皇家金粉之气,是大佛寺的镇寺之宝,也被称为价值连城的“国宝”

  古城张掖,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城山关,半城塔影,连片草溪,遍地古刹。”这个“半城塔影”也可以说是“佛塔林立”。

  古城张掖有五座“金木水火土”五行塔。从大殿出来,后方便是在大佛寺内俗称土塔的弥陀千佛塔。

  这座土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高33.37米。塔基每边长23米,层层向上收小,共13节,华盖直径4米多,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进入土塔所在的殿内,如今这里被修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馆。

  馆内陈列的都是在大佛寺内出土发现的历朝历代的经书、石碑、铜镜、玉雕、珍珠等珍贵文物,还有我国的古钱币和波斯银币等。尤其是罕见而品相精美的波斯银币,这些都成为了研究大佛寺,研究西夏历史,探讨佛教东渐的重要历史文物,以及曾经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繁盛情景的有力佐证。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在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太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驻守甘州。奉英宗之命会集众多高僧大德与当地书画名流,历数十年岁月,经四五代努力,以寺藏御赐《北藏》为蓝本,用金粉书写,绫锦装帧了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共600卷。这些经书,每卷卷首置金线描曼荼罗扉画一幅,精美极致。这些经书可谓是“金书”,抄写所用的颜料,不是普通的墨汁,而是由货真价实的黄金研磨而成,现今再看,依旧金光闪闪,彰显皇家金粉之气,是大佛寺的镇寺之宝,也被称为价值连城的“国宝”。

  大佛寺卧佛吴健摄

  而这些珍贵的经书、宝藏得以完整留存至今,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张掖当地的一位姚氏尼姑。这位尼姑,法号本觉,1901年出生于甘州。

  可是明清以来,战火一直频繁。为了保全经书,张掖众僧曾一次次转移,上世纪30年代,为防止战争的破坏,张掖僧侣们曾将这些典籍几经隐藏,1937年日机轰炸兰州,为防不测,大佛寺住持将佛经转移至祁连山深处,后将其秘密运回,存放进藏经殿后部柱间,其经橱全部用土坯密封,之后,藏经的秘密,由寺中住持一任任传给最亲信的弟子——这一藏就是30年之久!

  当本觉尼姑接受看守佛经这一使命时,已是1952年了,从1952年到1975年她去世,二十多年来,她守口如瓶,就连她的家人、朋友都不知此事,而那些打着借经书抄录的名号意图抢走之人,皆被本觉尼姑一一遣退。

  如今的藏经殿内,就在原址之上,原封不动的将经橱保护了起来,就连塑造藏经洞的黄土都是当年所用,也许就是这些微尘陪伴了本觉尼姑多少个青灯古佛的夜晚,也正是这些无声的微尘,见证了这一段风云历史。

  在沉沉的暮色中回望大佛寺,夕阳给它的轮廓镶上了一道金边,让人顿生崇敬之心,它的盛大,就在于它不仅是一座皇家寺院,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气象的延续。(文/图 兰州晨报记者 周言文 刘小雷)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