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甘谷县城皆山也。山连着山,一山比一山高,一山比一山奇。峰峦叠嶂,奇峰竞秀;林壑优美,草木葳蕤;气候湿润,万物茂盛,给人一派生机盎然之感。
众山簇拥环抱中,有一山独秀,为甘谷最高峰,就是位于城南28公里处的太昊山。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山,令世人特别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仰望了8000年之久的圣山。
许是天意,抑或是缘分,我们有幸遇到了守山人,是他引领我们实现了这次寻访伏羲、女娲的出生地--古风台的心愿。老人叫蒋进宝,年届73岁,据说是抽签上山守护伏羲、女娲宫的,举家住山,守护6年。陡峭、茂林中,我们遍
访了古风台遗址,包括伏羲、女娲以及华胥等庙、殿、宫,并得到了详细的介绍。没有他,即使当地人也不可能如此尽观遍揽。幸甚至哉!
探微甘肃的久远历史,最令人感动的是伏羲、女娲的创世神话传说。伏羲率领氏族部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征伐交融、开疆拓土,开创渔猎文明、农耕文明、手工文明,由此孕育了这里最为辉煌的文化--伏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原始文明。
伏羲、女娲众多各式墓葬、居住遗迹和文物,以及后人修筑祭祀的庙宇,揭开了距今8000----5000年间黄河流域华夏先民生活的原始面目。
太昊山上,山风浩荡,山下渭水滔滔,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华夏先民远古的生存,是选择了河边的台地、温润的气候,逐水草而居,建起了人类最初的家园。
史传有一个叫“华胥之洲”的地方,一个居住在黄土高原渭水河畔的美丽部落,是华夏先民最早的“家”或家族。这里有着温和的气候,广袤的湿地、森林和草原,在蓝天白云的辉映下,黄河岸边满目的绿草鲜花,闪耀着生机勃勃的光华。族人们黄色的皮肤,透着阳光照射过的油亮的古铜色,那是高原强烈的太阳光所造就的健美肤色,他们就是至今仍被世人称作的:黄种人。
华胥之洲草地水域是一块“天之所生,地之所产,足以养人”的宝地,族人们在这里与自然和谐相处,耕作狩猎,其乐融融。“华胥”之族、之家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和多彩的传说,均以“华”字冠名。今之华人,其根或许就在这块美丽的华胥之洲。
在黄河中上游一级支流渭河流域的葫芦河畔,有许多关于葫芦与伏羲、葫芦与女娲的传奇故事。他们的母亲是华胥雷龙女,两个葫芦娃----雷龙娃和女娲,在华胥母亲的精心教养下,识天、识地、识万物,亦农、亦牧、亦渔猎,在渭河流域的台地上健康地成长着。
伏羲、女娲凭智慧与博学、勤劳与能干,创造了氏族部落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深受众多族民爱戴,因此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并把“庖牺”确立为雷龙娃所在部落的新名号。这个雷龙娃就是后来的伏羲,人面、龙蛇般的身躯。“雷龙娃”乃乳名,是因为华胥母亲分娩时天空雷电大作,有两条大虫围绕茅屋翻飞,故有“雷龙娃”之名。
还有一传说,有一年,黄河泛滥成灾,淹没了氏族部落,伏羲、女娲机智地躲在葫芦里逃过劫难,幸存下来,无奈兄妹结为夫妻,共同劳作生活。这是华夏先祖最早的婚嫁仪式与婚姻关系,开创了垂范万世的男女婚配的娶嫁礼制,为家庭的诞生开辟了先河。
据史料记载,伏羲因人面龙体,女娲人首蛇身,因而以“龙”作为宫号,以蛇的出入蛰伏为物候,该部落因此产生了龙的图腾雏形。龙起源于伏羲,由此完成了华夏民族统一的标志,成为部落联盟共同遵崇的徽帜,所以伏羲被后世尊称为“人龙”,他的部落被称为“龙师”。
伏羲女娲遗址的发掘、考古研究及史料考证,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印证了伏羲、女娲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龙的形成并非异想天开,特别是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各类彩陶绘制的精美图案中,我们依稀辨清了“龙”的最早雏形,也从“爻辞八卦”中看到了“龙”最初的面目。
伏羲龙身、人面,女娲亦蛇躯、人面。伏羲与女娲部落及其后来多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都以“龙”的形态作为氏族徽帜和图腾崇拜,这源自他们首领本身的形象,这是华夏民族最古老、最原始、最朴素的图腾标志。这是由“龙首蛇身”演化而来,也是伏羲与女娲“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图像的历史渊源。
龙自产生之日起,就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与进步,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一脉相承。龙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发展和进步的象征、团结和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凝结。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传说的创世人物,如盘古氏、有巢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他们都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其中伏羲是渔猎阶段的代表。伏羲及其部落摆脱了“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的时代,带领华夏先民一步步由蛮荒走向了文明,开创了中华民族史前辉煌的文明。因此,后人尊称伏羲为“人文始祖”。
龙归故里,龙吟渭河;龙降祥瑞,龙泽甘谷。幸甚于斯,甘谷幸矣!甘肃幸矣!中国幸矣!
已是夕阳西下,饥饿难耐,匆匆归来,吃了一碗甘谷干面皮,顿觉是陇上最好的美食。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