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迹古冀地,寻佛寻寺寻菩提。
甘谷,古为冀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人文荟萃、诸峰竞秀,沟壑幽美,渭水如带,一川锦绣,共同造化了甘谷山与水、城与乡、历史与人文的天然之韵。
这里最早于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置县,称冀县,中国县制肇始,讫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故有华夏第一县之誉称;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地,饮誉陇上八千年;这里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生息之地,人文史脉绵延流长……
来到天水甘谷,寻觅些什么?是缘份的牵引,抑或是宿缘的安排,相逢于历史上甘谷八景之一的天门山----今报恩寺(泰山庙)所在地,探赜它久远的历史和幽深的禅意。
不曾见着寺庙,已听到空灵渺远的梵音,仿佛在召唤一些寻幽的灵魂。甘谷古刹居多,报恩寺只是甘谷二十四寺院中的一所。与之相逢,是佛陀所说的宿缘。
千年古寺
天门山古寺,由始建于秦汉、重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1年)的泰山庙,与原甘谷县城中迁移至此的报恩寺合而为一的佛、道共融之寺院,各类设施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故形成了今日由泰山庙、报恩寺、净土院、东禅院、土地庙五部分构成的宏阔庞大的建制与规模。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远见古寺群落犹如一座山巅城堡,古柏森森,花木簇拥,巍峨壮观。至山门,有十八级石阶可登而上,抬头仰望之,门楼耸立,古朴典雅。走近山门,两扇深褐色的重门敞开着,但见山门额头悬挂着由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一的明旸法师题写的“天门山”三个大字,门楼背面悬挂着今人黎泉大师题写的“天门春晓”匾额,昭示着它不同凡响的沧桑厚重。
轻轻触摸门环上年久斑驳锈蚀的铜锁,企盼可以叠合古时某个法师、文人或者智者的手印,或许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看清古寺曾经过往、荣枯寻常,与它有一份淡淡的心意想通、神情交融。
进入山门,右侧建有嘉庆殿,供奉着东岳天齐仁寿大帝;左侧建有财神殿,供奉着关公武财神。沿中轴线再登16级石阶,是东岳泰山庙大殿,前庭额头高悬着“岱岳天配”的巨型匾额,两边圆形木柱刻有楹联“天门山顶天天下风调雨顺 岱岳庙立地地上国泰民安”。穿过焚香礼佛大厅,殿额上悬挂着佛教大师赵朴初题写的“岱岳天配”匾额,两边有楹联“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远 路承绝顶俯瞰渭川峦屿低”。殿内供奉着泰山大帝雕像。后殿是慈德昭岳殿,供奉着泰山娘娘碧霞元君雕像。进入后殿,院内有一株白色、一株粉色牡丹,为北宋年间所栽植,至今枝繁叶茂,花朵艳丽夺目,系珍贵的文物花木。
山顶东岳庙,又称天齐宫,俗称泰山庙,由山门、佛堂、东岳庙组成。清邑进士李则光题联曰:只因孔子登,天下犹小,览之泽及垒蒙黄土;不许季氏旅,林放且知,何偏恩于马耳黄窑。泰山庙大殿右旁建有“彰往察来”殿,左旁建有“烛鉴难遁”殿,左右互相照应,意为惩恶扬善,抱朴守真,昭示来者,以此为鉴,此为前院。
从泰山庙大殿右侧进入后院,为报恩寺东禅院,建造有东佛堂、西祖堂、南禅堂,右边建造有大雄宝殿,内供奉着西方三神雕像。此外还有上、下院,分别建有关圣帝君殿、马三将军殿和新修南殿、北殿,西面建有土地庙,内供奉着土地神。
凡殿内所供奉佛尊、所绘壁画,姿态端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另有历代字画,布挂各殿,适宜雅致,翰墨底蕴丰厚。殿外古柏参天,镇寺古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整个古寺依照汉传佛教建筑风格,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将民间风情与庙宇人文巧妙地融会在一起,显得古朴典雅,别有韵致。
报恩寺原位于甘谷县城内北街,建于北魏(公元386--534年)时期,为一长方形建筑群,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历经唐代名将尉迟敬德扩建,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8年)再修,规模宏大,成为甘谷佛教文化胜地。报恩寺庙宇殿堂众多,布局严谨,结构紧凑,气势宏伟。寺内供奉有如来佛、菩萨、诸天王(天王、龙王、药王等)、诸神、罗汉,或铜铁铸造,或泥塑木雕,其线条优美,法相端庄,神态安详,均为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报恩寺也遭遇了拆除、焚烧、僧人解散、改作它用的厄运,很多塑像、壁画惨遭破坏流失,荡然无存,废也、兴也?衰也、盛也?至今令人扼腕叹息,悔之不已。
天门山古寺群落,是一组布局严谨、气度恢宏、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落。经历代高僧大德呕心沥血建造,特别是今普融法师多年维修恢复并新建,现已颇具规模,再现了初时的盛况。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珍藏典籍,多属善本;楹联匾额,出于名家;文物盈阁,珍贵难得;石碑木榜,记载翔实。这些在甘谷乃至天水宗教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整个寺院群落依次延伸至山巅,依山而建,层层布局,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犹如经纬交织的迷宫。抵达寺院的条条路径,通上通下,山下凉亭、杏林、果园、花椒林回环缠绕,林木葳蕤茂密,各种不知名的山花摇曳多姿,给人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
天门山寺院建筑群落历史久远,文化厚重,僧侣众多,建制完整,规模浩大,气势恢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也有着与生俱来的菩提禅境。这里曾经佛事盛行,香火鼎盛,高僧大师辈出,历代高僧大师西去求法东来必到此寺,布经释道,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千年古寺,琉璃瓦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晨钟暮鼓,香火缭绕,一派洞天福地景象。寺院中两棵被人称为的千年古柏,枝繁叶茂,向人们讲述着千年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
时光不语,曾经真实地留存过的庙宇建筑,虽毁于天灾人祸,渐渐的遥远而缈茫。但那流转千年的云水禅心,那花开花落的菩提之树,岁月无法将之磨损分毫,依旧在修炼的红尘里,明净着、清澈着、粲然着,未曾老去,未曾消失,都可以在明净的光阴里让芸芸众生释怀。
任凭你带着怎样的心境走进,这里随处可寻得水墨浸润过的痕迹,亦可闻到时光浸溢的芬芳。这不是梦境,在明净如水的佛国里,你会感受到自己消瘦的灵魂渐渐丰盈。
天门之山
天门山,犹如天外飞来之峰。屹立于甘谷县城正南面,其海拔1582米,方圆5.27平方公里,是一县之主山,曾设天门隘,为县城最大屏障。天门山是甘谷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天门春晓”之胜景,为甘谷古八景之首。
登天门山,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映。
清时有一幅楹联:一峰拔地经兵燹烽烟而后重瞻泰岱灵岩
万仞参天从星云霄汉之中直接玉皇香案
清骆继宾题诗曰:谁到天门谒见天,三峰耸峙碧云连。
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曰:
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
云开平野田畴绣,雾散高城楼舍稠。
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甘肃通志》载:“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天门山是观赏甘谷城区全景的最佳处。
天门山为陇上名山,清巩建丰《伏羌县志》“天门春晓”条载:“邑南主山,三峰挺秀,若笔架然。春月芳草萋芊,山花绚烂,游人陟中峰登眺揽胜。”山有名,或奇秀,或高峻,尤以二者兼俱为妙。登天门山,放眼北望,卧龙西来,缇群东走,渭水如带,一川锦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
造化之奇,妙不可言。天门山以勘舆言为甘谷主山,以笔架为一邑文脉,文风昌盛当在情理之中。天赐之地,奇果如此,甘谷自明代始即为甘肃三大文化县之一,翰林进士摩肩接踵,文人学士不胜枚举。
沉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天门,中国古代指角、宿两颗星之间。《史记·天官书》:“苍帝行德,天门为之开。”《晋书·天文志》:“角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可见,天门是古代星象用语,属于天官们划分的天象图谱。
天,顾名思义即天宫。门,即天宫之门,上帝所居紫微宫门也。神话传说中的天宫大门,即南天门。
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头为殿堂,额为天门。”将人的额比作天门。另外,中医也将“天门”一词也引用作穴位名称,位于眉心至前发际一线。
可见,天门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天宫之门,二是人体穴位。紫薇天宫之门是天门的本义。
甘谷天门山,居县之正南位,古代堪舆学以为乾宫所在,象征着天宫。又因东西两侧峰如天之门阙,故称天门山。自古以来,甘谷县之主轴线皆以天门山为中心轴,在城防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天门,实乃一县之阙门。若南山为一县之首,天门则如冀城之额,呼其为甘谷之首山,亦不为过。
另外,甘谷天门山的得名,还与五岳之首--泰山有关。
泰山顶有南天门,是泰山岱顶的门户,山北有北天门与其相对。甘谷天门山与泰山有着深厚渊源,因为天门山顶有东岳庙,即供奉泰山神。清志云:“ 东岳庙,南一里天门山巅。”又“ 南关内有关帝庙,关外天门山顶有泰山庙。”
泰山神,又称东岳天齐大帝,全名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道教民俗神,由古代崇奉泰山的民俗发展而来。泰山亦名岱山、岱宗、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县境,山势特别高峻,泰山为五岳之首,群山之祖。中国古代各朝各代帝王大都要朝祭泰山,举行隆重祭奠仪式。历代泰山神进行加封。对泰山神的信仰起源很早。商周之时,齐地(今山东)信仰泰山神极盛。战国以后,成为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秦汉时为天子的封禅圣地。其后,历代帝王都对泰山神加以褒封,唐玄宗封之为“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
泰山神,戴苍碧七称冠,着青袍乘青龙,佩通阳太平印。古代各地多有东岳庙,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为祭祀日。这就是甘谷天门山“三月八”民俗的来历。
古时的泰山信仰在甘谷渭河以南盛行的原因,一是旧时官方提倡,二是人们对生活的祈愿。
泰山信仰,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从帝王的追求,百姓的向往,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生命观,随着信仰的传播到全国各地,无形中加强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泰山信仰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天门山,最美三月天。山顶有东岳庙,邀三五挚友,会临山巅,一览冀川,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清)邑令侯新严有诗曰:
天门清峻豁吟眸,春笑宜人晓更幽。
麦陌如鳞山裹绣,苔岑有约我重游。
三百年前,古伏羌县令登临天门山,天门清峻,春山更幽,极富情怀。三月,除了欣赏晚春的红情绿意,还能感受山下的天门雨霁。
天门山下有龙王庙,“山西足下有龙王庙各一宇,井四口。”并有官设雷雨坛,“雷雨坛,南郭一里。乾隆三十三年知县周铣捐资重修。”设龙王庙和雷雨坛是为了祈雨禳灾,清志里有记载了建龙王庙的原因:
“ 龙王庙,在笔架山之西麓,乾隆十五年知县事□涛因对面北山后多雹雨伤禾,创修镇之。”
因为北山下冰雹伤害庄稼,故而在山下设庙镇之。
或许,雨中的天门山才是最美的,那是古人的追求与祈盼。而这满山的翠色,才是最有情的。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登山远眺,多少人上山植树,才有了这绿水朱山花点翠,白梨红杏锦生妍。
邑人骆继宾有诗曰:
绿水朱山花点翠,白梨红杏锦生妍。
春风一荡融和后,托得物华显渭川。
松柏翠、槐梨白、红杏锦绣桃争妍;春风漾,馨香溢,山色有无游人醉。几人辨古今悠悠。
天门山的美是四季之美,每个季节各有侧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天门山的美是多层次的美、变化的美,如果说白天的天门山给人以可触可感的真实的美的话,夜晚的天门山则给人极富想象的奇幻之美。那种真实而空灵,邈远而目前的情景,让人想到很多,琼楼玉宇、天上宫阙,甚至音乐舞蹈,甚至《春江花月夜》。
天上琼楼玉宇,不远处,一弯新月,那种晨露涤心的静美,真让人有种羽化而仙的感觉。
看天门山,一时难以窥全貌、透其中、得真趣。对一座真正的名山来说,要看透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读,去悟,去感知。如此,或许冥冥之中会有所得。因为,无论如何去参悟,我们总在地上,而宫阙,就在天上。
历代高僧
不到天门山,难解佛陀情。
天门山报恩寺(泰山庙)已历十三届寺住,在寺院东南角有一处灵塔及坟茔,草木萋萋,墓碑森森,是寺院历代高僧归宿之所。到此,聆听他们苦行修道的经历和传奇故事,你会有超凡脱俗的醍醐灌顶之感,可以看清世事轮回、水复山重,亦明了风云万象。
唐人李翱诗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径。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佛的存在,就是这样的自然,如白云在天,净水在瓶,清透明了,简洁质朴。
伫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回望灵塔,刹那间,你会感受到生命是那样渺弱微尘,宇宙是多么浩瀚无穷。
本继法师,是报恩寺的重要创建者,生于1911年,2012年圆寂,系甘谷人。他在报恩寺搬迁重建、文物保护,特别是泰山庙的维修、新建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其佛、道共融,成为集念经修行、佛学文化、慈善化人为一体的宗教胜地。
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便会滴在心上。人世间最难的事莫过于取舍。选择了林荫小路,就会放弃阳光大道;选择了欣赏奇景,就会放弃平坦旅途;选择了重新开始,就会放弃曾经拥有;选择了寻隐归寺,就会放弃现实安稳。
想当初,那位僧人最初来到了天门山,看到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不禁潸然泪下。他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像前许下弘愿,决心保护珍贵的宗教历史文化遗产,重现泰山庙的当年的雄姿,传经布道,弘扬佛法,净化人间道场,便义无反顾地循入泰山庙至今。
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有千般痛苦、万般纠结。法师一辈子都纠结于一个问题:到底是出世还是归隐。
娴静少言的外表和澎湃激荡的内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选择了归隐,从此后再没有回头。
内心拥有丰富的宁静,就会拥有战胜一切的力量。几十年来,法师主持泰山庙、感恩寺,弘法布道,广做善事,先后在此举办了诸多等佛事活动,先后有国内外高僧和社会各界政要、商人、学者来此造访参拜,共同弘扬佛法。法师一生为推进佛教文化发展,为世界和平、祖国昌盛、人民安康而祈祷祝福。
多年来,泰山庙、感恩寺的法师、众多僧人不遗余力,骧义善举,携有志之士、信教群众奔波在重建寺院的路上,期望再现甘谷佛事,成为一个佛教文化的宝地,让这一寺院曾经的辉煌再耀甘谷大地。
寺院中两棵被人称为“龙凤树”的千年古柏,郁郁葱葱,绿荫密地,阴阳交割,晨昏相依,见证了这座寺院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风雨沧桑。
到感恩寺(泰山庙),才知走近般若之门,面对诸佛,燃香点灯,你会宁静致远,超脱达观。这里是一处幽静之地,也是一处佛文化浓郁的佛、道教圣地,其寺院及众多人文景观被列入佛教旅游胜地、重点维修保护寺院。
站在岁月寥廓的岸边,回望寺院,千年辉煌的气势在历史的苍烟中已经消散,一种醒世的苍凉滑落在你的心间。尽管如今的寺院没有初时的繁盛,可依旧寺殿林立,香火鼎盛。在这河清风凉的风景中,禅思的烛火一直在摇曳,佛前的经贝一直在吟唱,并不会因为朝代世事的更替无声息灭,亦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骤然疲惫,它依然充满着禅意的芬芳。
报恩寺,隐没千年的圣寺。在岁月的云烟里,走过1000多年。回望曾经,千年如一日,地处天门山的泰山庙,于寥落时觅求繁华,又在璀璨中寻找淡然;在疏离时渴望热烈,又在喧闹中向往宁静。纠结于现实的迷雾中,坐看红尘,一日似千年。
秋水无尘,高山吐瑞。时光是这般澄澈如流,滔滔不止;绿洲是如此欣然葱茏,生生不息。记忆中的泰山庙,是一坛封存的佳酿,无色亦无味;是一曲流淌的梵歌,无调亦无音;是一粒飘忽的沙粒,无来亦无往。
多少年来,泰山庙也许被世人冷落过,但她始终静守大山,播撒灵光,让沙粒守信诺,草木蕴灵性,鸟兽懂慈悲,世人得真谛,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泰山庙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你我就沐浴在她的佛光之中。
现时的泰山庙、报恩寺主楼殿宇几近千年前初建时的宏大规模,气象超凡,意境高远,诸多佛像庄严肃穆。是香火的熏染,让瓦当凝重如黛;是梵音的低唱,让楼阁清淡如洗。报恩寺、泰山庙,蕴藏了万千佛像,庄严妙法。
聆听梵音经贝,常伴晨钟暮鼓,定会沉淀你原本浮躁的思绪,唤醒你迷失的心灵,此时的泰山庙、报恩圣寺已经为你开启了朝圣修心的圣门,展示着洁净无尘的风景,也讲述着千百年的云水禅意。
山与水兮相融,天与云兮共色。这就是泰山庙、报恩寺,与你我共有一剪岁月,共修一段缘法。
历经几代高僧,走过无数朝代,报恩寺、泰山庙将人文和历史装进行囊,携带着诸多帝王和高僧的旨意与情怀,从年轻走向成熟,从浅薄走向深沉,从浮躁走向淡定,在高原守望了1000多个春秋,成为我国西部佛教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佛珠奇葩。
天然璞玉,需要时光之雕琢;锦瑟人生,则要禅心的滋养。心的净化,是最高深的禅意。众生之所以烦恼纠结,是因为被妄念浮云遮蔽,不得晴朗。如何掸去尘埃,让心似雪梨花那样洁白,如青天皓月那样明澈,则在于个人的修为、个人的善因。有时候,只一个刹那,万念俱灭,一悟成佛。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亦得自在。”学会禅定,才能释然;唯有放下,才会心安;能够割舍,方得圆满。在这里,你我学会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么美,皓月还是那样圆。
愿岁月静好,盼现世安稳。时下,红尘之上,名利攘熙;芸芸众生,心气浮躁,为名、为财、为色,万般追求,失却了心中的信仰、丢弃了人生的价值,丧失了悲悯慈爱之心。佛渡有缘人,愿大佛开光,惊醒世上所有梦中人,掸去心中尘埃,洗涤心中贪念,静守美好岁月,共创如意生活。祈求佛,愿我们盛世的江山永固,凡人的信仰重拾,等到如愿,一定会膜拜在你的脚下,长跪不起。
无论是来报恩寺、泰山庙的人,还是不曾来过的人,都会觉得,它就是一个梦,一个沉睡在高原千年的梦。它诗意而古老,朴素而宁静,曾经被世人遗忘,如今又被世人追寻。
无须约定,世间你我,今日又相聚在寺院内菩提树下,喝一碗禅茶,听一曲梵音,读一阕经文,看一场菩提花落,又花开。
为此,写下这些文字,是为怀古之作。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