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旅游频道 > 美景寻踪 > 甘肃景点

甘谷华盖寺:珍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壁画

时间:2015-07-11 10:03:19来源:中国甘肃在线编辑:马海花点击:

  316国道边的华盖寺石窟

  大像山大佛(本报首席记者王文元摄)

 

  甘谷博物馆收藏的两尊北魏时期佛像

  甘谷博物馆收藏的两尊北魏时期佛像

 

  甘谷民间的西游记人物皮影

  壁画中的孙行者

 

  壁画中的猪八戒

  《唐僧取经图》


 

  《唐僧取经归来图》

  三眼洞石窟的内部结构

 

  从华盖寺石窟俯瞰二十里铺

  甘谷县华盖寺释迦洞内的两幅取经壁画,是甘肃省东部现存极为重要的两处取经壁画之一,它同河西地区所保存的诸多寺窟取经图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跟随玄奘法师西行足迹的取经图像流传线路。

  文/图本报记者刘小雷周言文

  他提着一串钥匙,将要打开那一扇扇落满了时光埃尘的大门

  7月9日上午,一入甘谷县城,我们似乎就感受到一种悲悯和慈爱目光的抚摸,好像就是它,让甘谷的土地丰饶,万物生长,这种奇异的感觉来自哪里呢?在街上买了新鲜的李子,一种难言的清香甘甜立刻充满身心。站在街头无意间一望,就看见了远处大像山的那尊北魏时期的大佛。拉近相机的镜头,看到这尊大佛在方形的佛窟中,面相庄严,躯体厚重,静穆慈祥,两眼平视,手施拔济众生印,足踩莲台,作善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这一望,也让我这几年在秦州的渭河沿岸探访佛教石窟艺术的记忆瞬间清晰起来。

  在武山县,先后近距离欣赏过那些构建在丹霞地貌上木梯寺、拉梢寺、水帘洞的胜迹,麦积区的麦积山也去过多次,那么在他们之间的甘谷,除了大像山,还会有佛窟的遗珠吗?

  早些年天定公路没有修成之前,去往甘谷都要走316国道,在甘谷境内,有一段路就是依偎着一列赤红色的山峦迤逦而行,那些丹崖或者如刀劈斧削,下临无地;要么凝固了流水的形态,充满了动感;要么密布蜂窝状的孔洞,让人想起吹走呜咽悠长曲调的乐器——埙。那时我静静地看着窗外,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吸引,为什么忘记了依附于其上的人文印记?

  在甘谷文化局,我们拜访了甘谷文化局局长,当地学者牛勃先生。他介绍说,甘谷的丹霞地貌比起临近的武山那是不遑多让。你所说的那列赤红色的山峦就是有着上古气息的文化名山——朱圉山。从甘谷的地形图你就可以发现甘谷县位于渭河上游,渭河从当中穿过,将县域切割成南北两个区域。北区是塬地,黄土山坡,山势比较平缓,是甘谷重要的农业区。南区多山,景观奇特,连绵不断的红沙岩体经多年雨水冲刷,风化侵蚀,形成丹霞地貌。

  我们出城往西而去,公路早已被两边绿荫匝地的槐树所环绕,左车窗近处的山峦早已给我们秀起它身上瑰丽的丹霞,右窗外便是一座座精美的村庄和连成片的菜地。10公里的路程一晃而过,很快我们就来到一个名叫南山坳的地方,采访车拐向一条沙石路。行驶不到百米,便停了下来。

  一面山崖便像一册书页映入眼帘。它的岩壁呈赤红色,异常光滑,在阴影褶皱处便随意搭建着庙宇似的建筑。飞檐之上,便点染着三四处人工开凿的山洞,门扉紧闭。洞窟之下有“之”字形的凌空栈道,相互通连。

  这不就是袖珍的麦积山吗?我惊叹道。牛勃说,在山下原有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主殿屋面上有三行铁瓦,人称铁瓦寺。最早建于元代,可惜的是这座寺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通316国道时被拆除,现在的建筑是近些年群众自发募集修建而成。找来看守华盖寺一位年已76岁的老人,他提着一串钥匙,将要打开那一扇扇落满了时光埃尘的大门。

  华盖山上的洞窟有18个,塑像53尊,壁画204幅,分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个内容。这些作品,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融各类艺术、传说故事、风俗民情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审美和考古价值。三眼洞、伏羲洞、无量洞等更是华盖寺艺术精华之所在。而最为珍贵的是最高处的石窟为三眼洞,互相通联距地面66米,窟外修有一门二窗,窟内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空间,实为一体,每个空间内供奉不同神祇。进入三眼洞首先会看见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居中的是老君洞,最里侧的是释迦洞。释迦洞高约1.9米,宽约2米,主尊为释迦牟尼佛,高90厘米,神态安详,面相清秀,结跏趺坐,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抚膝,左右立阿难、迦叶。欣赏完这些神态万方的塑像之后,牛勃忽然提醒:“你们仔细看看,墙上的壁画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包含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与白马的西天取经故事可能在元末便已出现并流行

  在黝黑的墙壁上绘有壁画,虽然色彩已经有些斑驳,但线描却仍然清晰。在他的提示下,我们定睛一看,两壁上各有一幅《西游记》题材的唐僧取经壁画,以马背上是否驮有经书作为参照,西北壁上绘《唐僧取经归来图》,东南壁上绘《唐僧取经图》。两幅壁画长度各约3米,皆绘有完整师徒四人和白马形象,壁画四周有约10厘米宽的墨框。

  西北壁《取经归来图》中孙悟空在当前引路,猴脸模样,无发,头上戴紧箍,身穿浅褐色直裰儿,外罩红色短褂,紧口长裤外裹虎皮裙,脚穿红色靴,左手掐指,右手持金箍棒,头部扭向后方,似乎因看见所获经书而面露喜色。队伍中第二位是沙僧,头圆面方,秃顶髡发,红唇微张,表情似笑,着交领长袍,腰系黑带,穿黑色长靴。他肩扛经书,右手扶担,左手持降魔杵。《取经归来图》中白龙马将师徒四人分为前后两组,背上所负的一摞经书暗示众人已从西天取经归来。壁画中白龙马并非膘肥体壮,却精瘦干练,其双目圆睁,鼻孔细长,牙关紧咬,表情丰富似人。唐僧立于白马之后,面目清秀,五官精致,头戴僧帽,身着宽袖长袍,左肩披朱色袈裟,脚穿红色云头履,双手合十,似乎正望向白马背上的经书。猪八戒跟在最后,体形巨大,头戴扁帽,猪脸、双眼皮、细长眼、长嘴上噘,长耳下耷,口露獠牙。身着交领长袍,领口处系一块方巾,侧身扭头回顾后方。《取经归来图》中唯有唐僧是站立姿势,其余三人一马均作前行状。

  东南壁《取经图》的保存情况略逊于《取经归来图》,壁画尾部墙体开裂,致使部分壁画剥落。取经队伍的前进方向与西北壁相反,开路先锋依旧是孙行者,头戴紧箍,侧身回望,右手持棒,左手攥拳于腰间。唐僧依旧戴僧帽,圆脸大耳,眉清目秀。与《取经归来图》不同,此幅脚穿黑色薄底鞋。沙僧肩扛降魔杵,转头望向后方的八戒,伸左手两指指向前方。白龙马跟在沙僧身后,头长方,双目圆睁前视,低头前行。白马身体线条圆润流畅,马腿部分不存,马背空无一物,表明师徒四人在拜佛求经途中。猪八戒依旧在取经队伍的最尾处,形象与西北壁壁画中相仿,肩上扛方头七齿钉耙,腿部壁画剥落严重。

  东南壁壁画人物位置略显散乱,实则以各自姿势与面部表情互相联系。《取经图》为众人向着窟中主尊“走”来,依次是孙悟空、唐僧、沙僧、白马和猪八戒,以示意前往西天;《取经归来图》则是人物背对主尊而去,返归东土,由行者带领。

  牛勃说,现存最早绘有玄奘取经题材的壁画在今甘肃瓜州东千佛洞、榆林窟中,创作于西夏时期。沙和尚与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均不见于瓜州东千佛洞和榆林窟取经壁画中,却在华盖寺石窟中绘得栩栩如生。而四人一马的唐僧取经人物组合可能在元代已有,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描绘唐僧师徒西行场面的元代瓷枕。瓷枕上绘的唐僧取经故事中,走在最前面的是猴行者,手握长棒,双腿迈开,大步向前。猪八戒肩扛钉耙紧随其后,后面是策马扬鞭的唐僧,沙僧在队伍最后,手中无兵器,正在为唐僧撑举华盖。瓷枕上的人物形象生动,特征明显,但“画面上的孙悟空尚未束虎皮裙,猪八戒也不是大腹便便,沙和尚手中没有兵器,只是为唐僧打伞……”这些同明代小说《西游记》多有出入,却也可窥见取经故事里人物角色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完善的痕迹。

  在瓷枕上绘制取经图说明唐僧取经故事在当时已基本定型并被人们熟识和喜爱,对比华盖寺取经壁画,二者有相当明显的区别:1.壁画中没有出现华盖。瓷枕中沙僧手举华盖,《取经归来图》中沙僧肩挑经书、手握兵器,《取经图》中沙僧肩扛兵器。2.人物排列顺序。瓷枕中师徒四人的顺序为:猴行者、猪八戒、唐僧骑白马、沙和尚(或从人)。而《取经归来图》的顺序是孙悟空、沙和尚、白马驮经、唐僧、猪八戒。《取经图》的顺序是孙悟空、唐僧、沙和尚、白马、猪八戒。

  华盖寺释迦洞《取经图》和《取经归来图》上各绘一组取经人物,从相貌特征和手持器物上能轻松地辨识各自身份。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那件元代取经瓷枕,专家分析,包含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与白马的西天取经故事可能在元末便已出现并流行,明初已多见于戏剧、平话等作品中,因此,华盖寺取经壁画的绘制时间也应不早于元代,而早于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之前。这两幅取经壁画,是甘肃省东部现存极为重要的两处取经壁画之一,它与河西地区所保存的诸多寺窟取经图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跟随玄奘法师西行足迹的取经图像流传线路。

  杨继盛的铮铮风骨、赤胆忠心和丹霞的神韵如此契近,他和华盖寺的遇合,岂不是甘谷的千古盛事

  牛勃说华盖寺开凿于元泰定年间,唐僧取经的珍贵壁画曾吸引他无数次登临,但他更为着迷的却是在华盖寺,五百年前曾来过一个访客,他就是在嘉靖年间和权奸严嵩做过殊死斗争的一代名臣杨继盛。世称椒山先生。不论是《明史》,还是《临洮县志》,对杨继盛在狄道的功绩都有不乏浓墨的褒赞。杨继盛在狄道期间曾写过大量诗文,而“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等,经过鲁迅、李大钊、瞿秋白等现代名人的传诵点化,更是耳熟能详。

  1551年,北方俺答汗挥师东侵围攻北京,明朝京师告急,严嵩不但不采取抵抗行动,反而认为“寇饱自扬去”。嘉靖皇帝委派原本贪生怕死、只求保全禄位的咸宁侯仇鸾节制各路兵马,企图依靠他击退入侵之敌。事实上,仇鸾早在出镇大同俺答寇边时,他为求避战,暗通俺答义子脱脱,约定毋犯大同,允许通市,并赂金银军器。及至俺答进犯京师时,他根本不想抵抗,于是上疏主张与其通贡,向他们购置马匹,以为俺答从卖马中获取了厚利,自然就不会对明朝入掠,与严嵩主张如出一辙。

  仇鸾的主张为一部分只求苟且偷安的臣僚们支持,而一味求长生不老、顽固昏庸的嘉靖帝也赞同这种卖国投降的行径。杨继盛却像当年的于谦一样痛斥这些奸佞之辈,上疏弹劾仇鸾,坚决主张采取抵抗,被贬为狄道(今临洮)典史。他风尘仆仆一路西行,来到华盖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椒山先生愤而题诗壁间:“望驰三塞外,身在半天中。回首长安近,如何云雾朦?”

  我想到一个问题,比起几里外的大像山,更远一些的武山的拉梢寺、木梯寺,华盖寺似乎要小得多寒怆得多,那些地方为什么不见椒山先生纪游,赋诗题壁呢?牛勃回答说,当时杨继盛可谓犯官,属于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去上任,哪有时间去周边游山玩水呢?为什么会来华盖寺?很好解释,不就是因为它在大道之侧吗?

  远离政治漩涡的杨继盛,在偏远小县任微末之吏,他却没有忘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

  在职期间,他革除吏弊、兴修水利、开采煤炭、大办教育,迅速得到了临洮人的爱戴。

  他在岳麓山超然台捐建超然书院,使临洮学风大盛,兴学助教蔚然成风。后人为示尊崇,后来易名为椒山书院。“后来俺答数败违约入寇,仇鸾奸露伏诛。公元1552年4月,嘉靖帝想起当时杨继盛之忠言,“一岁四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他抵京赴任。此时在朝中独揽大权的是奸臣严嵩,他对杨继盛的升迁倒没有留难,只不过是想让杨继盛为自己效命。然而杨继盛早就对严嵩的祸国殃民行径感到愤怒,刚到京城任职月余,即冒死上《请诛贼臣疏》要“为百姓兴利除害,虽丛怨冒罪亦有可不暇顾”,弹劾其“十大罪、五奸”,并要求早加诛戮,以清朝政。当时嘉靖皇帝极度宠信严嵩,杨继盛遭灭顶之灾惨死狱中,但他的事迹却万古流芳。

  我在想,杨继盛的铮铮风骨、赤胆忠心和丹霞的神韵如此契近,他和华盖寺的遇合,岂不是甘谷的千古盛事。

 

相关文章
中国甘肃在线关于我们|媒体合作|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 友链申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486号

Copyright©2006-2019中国甘肃在线(甘肃地方门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 中国甘肃在线